【和信醫訊vol.49】癌症精準醫療的演進與實踐
圖:朱玉芬攝
精準醫療是根據個體基因、環境、生活習慣等特徵,量身訂製診斷與治療方案的醫療模式。
不同於傳統以「一體適用」方法治療所有病人,精準醫療強調辨識疾病的細胞分子機制與致病基因,以提供更有效且副作用更低的治療。精準醫療的核心建立於基因定序技術、生物資訊學與分子診斷技術的進步,使醫師能根據腫瘤的基因變異做出個別化的用藥決策。
癌症是高度異質性疾病,即使是相同類型的癌症,不同病人其致病機轉、基因突變、預後表現及治療反應都可能不同。由於癌細胞通常帶有驅動腫瘤生長的特定基因變異,這些變異提供了明確的治療靶點,正是適合發展精準治療的領域。
舉例來說,一位肺癌病人經基因檢測發現有 EGFR基因突變,醫師可能開立針對該突變有效的標靶藥物(如Gefitinib或Osimertinib)。若是大腸癌病人有 RAS基因突變,則代表某些標靶藥對他可能無效(如抗EGFR藥物),就應避免使用。
然而,癌症的死亡率高、副作用多、治療成本高,因此開發針對性強、療效佳的精準藥物成為臨床與產業的共同需求。國際大型基因計畫,如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(TCGA)與國際癌症基因體聯盟(ICGC)也加速了癌症基因體圖譜的建立,使癌症成為精準醫療的重要指標疾病。
臨床上精準治療的突破
過去10年間,許多針對癌症基因變異的標靶藥物與免疫藥物陸續問世,右圖為臨床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項精準治療藥物的重大演進。這些藥物的成功建立在精準診斷的基礎上,且多數需要伴隨式診斷(Companion Diagnostics)來確認病人是否為合適標的族群。
癌症精準治療代表了從「以病人為中心」邁向「以基因為中心」的新時代,不僅提升了治療效果,也減少了不必要的藥物暴露與副作用。隨著全基因定序技術普及、AI與大數據的導入,以及新型藥物如抗體藥物複合體(ADC)與雙標靶抗體(BiTE)等研發加速,未來的癌症治療將更趨個別化與智慧化。然而,精準醫療仍面臨許多挑戰,包括藥價高昂、基因異質性變異多樣性與可及性不均等。持續推動癌症精準醫療的研究與臨床整合,是邁向治癒與慢性化癌症管理的關鍵。
精準醫療在臨床癌症治療中的代表性應用
癌症類別 | 突出藥物 | 標的基因/蛋白 | 突破性成果 |
非小細胞肺癌 | Osimertinib
(泰格莎) |
EGFR T790M | 改善整體生存期至38.6個月,為一線治療標準。過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平均只有12個月的存活期 |
黑色素瘤 | Dabrafenib + Trametinib | BRAF V600E | 雙重標靶提升反應率 |
HER2陽性乳癌 | ENHERTU®
優赫得凍晶注射劑 |
HER2過度表現 | 在以往治療無效的情況下,這款抗體藥物複合體仍有高達60%的反應率。其最大特色為具「旁觀者效應」,對低HER2表現的乳癌病人同樣有效 |
泌尿上皮癌 | Erdafitinib | FGFR2/3突變 | 對FGFR突變病人有明顯腫瘤縮小效果 |
卵巢癌/乳癌 | Olaparib、Niraparib | BRCA1/2突變, HRD | 延長無疾病存活期 |
高微衛星不穩定各類癌症 | Pembrolizumab(Keytruda) | 高微衛星不穩定(MSI-H) | 為首個依基因標誌而非癌症種類核准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|
ALK 重排肺癌 | Alectinib | ALK 融合基因 | 特別是對腦轉移病人的非小細胞肺癌 |
完整版醫訊下載:和信醫訊VOL049
受訪者:方麗華資深臨床藥師 (藥劑科)
關鍵字:醫學教室
期 數:Vol.49
出版日期:2025/08